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财务部投稿
Date:2024-6-14 11:24:42Hits:0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深刻认识经济运行形势、条件的变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着力矫正政府越位、缺位问题,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当前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凸显,影响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亟待破解各种障碍矛盾,打通各类堵点卡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资源配置面临的深层次体制约束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当前资源配置仍存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产品定价及创新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亟待深化改革解决。
相关产权界定有待清晰化、明确化。产权清晰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当前仍存在相关产权界定不清、保护不力问题。
一是职务创新成果产权激励有待探索。我国高校、科研事业单位等是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其中很多创新都涉及职务创新问题,以及收益分享与国有资产的关系处理问题。例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明确奖励科技创新政策,但现实中仍有各种因素导致科技人员分享成果转化收益的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再如,知识产权法规定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行为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行为的法律风险低。这些都将导致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实现市场正向回报的重要保障。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会导致创新诞生后,其成果很快被仿制、侵权等,形成局部领域的过度竞争,影响创新市场回报机制形成,最终导致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产权界定仍面临挑战。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在明确要素产权的基础上,要素才能被用于生产并产生效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模式特殊,要先被使用才能产生价值。此外,数据产权涉及的确权、流转、安全等核心因素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影响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要素市场化配置仍面临多方面阻碍。要素流通是建设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一是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分割依然突出。一方面,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呈现明显的分割现象。例如,劳动力要素由于户籍、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行政性分割,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缓慢,阻碍了劳动力公平竞争与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激励及各项考核任务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等目的,通过操控土地资源、附加财政补贴条件、金融抑制等制度政策手段,影响市场准入及退出、要素自由流动,阻碍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建立健全。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围绕“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积极发力,但数据要素市场仍未建立健全。一方面,受数据权属问题、数据交易平台准入门槛高等制约,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等考虑,仍倾向于一对一、点对点的场外交易,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数据流转和交易。另一方面,现有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数据格式标准的规定也不一致,导致企业进入新交易平台成本高、数据区际转移难度大。
三是国企和民企仍难以有效协同。例如,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领域以安全为由排斥民企,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项目民企无法介入。国企和民企获取要素和市场机会的不平等,制约了市场作用发挥。
经济激励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一是知识、技术、数据、管理等要素价值在分配中未得到充分彰显。当前全国性的技术、数据、人才、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尚未建立健全,生产要素难以完全按贡献参与分配,各要素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部分领域的薪酬管理体制、产权界定机制贬低了相关要素的价值。例如,对于职务创新成果权属制度,有试点的奖励政策,但难以落地;又如,国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受限,难以吸引到尖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产品估值、定价过程中市场化机制发挥不充分。仍存在将创新产品与一般性产品混为一谈,从而偏离市场机制定价、让创新产品承担过多社会公益责任等情况。这使得创新产品难以获得超额利润,甚至不能覆盖其试错容错成本,制约经营主体创新积极性。
三是科技体制仍存在不利于基础性科技创新的地方。产学研相结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循环的重要条件。但从现实情况看,因受到事业单位体制限制,产学研机制运行不畅,制约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例如,一些事业单位的独立法人资格没有落实到位,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招人、选人、用人,以及发展规划、教育科研考核评价、成果转让等方面,缺少足够的自主权。这些都阻碍传统要素自由流动组合,不利于新型要素产生,知识和人才的价值难以充分彰显,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现代化难以相互促进,循环不畅。
央地财政体制仍面临权责内洽的挑战。30年来,分税制改革叠加经济体制改革红利的释放,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奇迹。但随着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过去基于增量调节的体制的激励约束机制,会随着收入增速放缓,增量调节空间收窄,出现对体制净贡献大的地区激励不足,而一些地区过度依赖转移支付的问题,弊端日益凸显,“中央决策、地方执行”原则下的权责内洽机制面临挑战,制约地方积极性发挥。
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相关制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深刻认识经济运行形势、条件的变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着力矫正政府越位、缺位问题,破除体制约束,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加快完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应打破所有权的藩篱,鼓励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转移和聚集。一是围绕数据确权、流转、安全等核心因素,破除各种制约障碍,尽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则。二是把知识产权纳入财产权范畴,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修订刑法及相关法律中打击制造和销售造假、掺假、贴假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有关规定。把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事权上收为中央事权,防范地方利益冲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加快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法院,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到位,进一步改善民企预期,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消除国企、民企的差别待遇。
以创新为导向,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障碍。一是进一步破除民企市场准入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推动各地加快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地,健全产品采购问责容错机制,保障民企在获取资源、争取项目、创新产品时享有与国企同等的市场待遇。二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升劳动力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加速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人才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三是统一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规则等方面的规定,加快建立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四是推动扩大直接融资的金融改革创新,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拓展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空间,提升银行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
以贡献为导向,加快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价值发现中的作用,完善要素分配体制,着力体现创新要素价值贡献,让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的价值得到认可。二是健全职务创新的收益权制度,明晰职务创新的产权归属,并落实到法律法规层面。三是对于“从0到1”的创新,在定价和采购等方面,应相较于一般产品区别对待,保障其充分的盈利空间以覆盖必要成本,提升创新投资的内生动力。四是全面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扩大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五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体制障碍。一方面,改革科研人员招聘和科研管理体制,让科研人员流动起来;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实行科研成果匿名评议。另一方面,完善对创新产品在认证、标准、审批和监管中的包容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治理机制。针对当前财政体制暴露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边界,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优化调整,在“中央决策、地方执行”原则下,探索实现决策和执行权责进一步清晰化、匹配化的路径,并改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通过适度上移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形成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权责内洽的治理机制。
(赵福昌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英俊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